海南作为中国的璀璨明珠
积淀着深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
它们浓缩了一方水土
和一座岛屿的生活习惯
又承载着浓厚的历史气息
跟着非遗游海南
带你穿越千年
触摸椰风海韵里的非遗瑰宝
海南非遗地图
第一站:海口
琼剧
茶余饭后,赏一出精彩的琼剧,是海南人钟爱的消遣方式。琼剧作为海南的地方剧种,吸收多元文化而积淀形成,最早形成于明朝,距今已有近400年的历史,早在2008年就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。作为海南本地特有的戏剧,琼剧不但包含丰富的演出剧目、独有的音乐风格,其文化价值和艺术价值也给大众带来深远影响。
第二站:文昌
盅盘舞
盅盘舞源远流长,历经六百多年的传承与发展。独具乡土特色的文昌盅盘舞,因跳舞者手持盅、盘、筷等日常生活用具作为舞蹈道具而得名,是在民间“闹军坡”、婚娶、祝寿、入屋等喜庆日子表演的传统舞蹈。在2005年被列入海南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。
在民间,每逢元宵佳节,随着送灯游村到各家各户贺年取乐的盅盘舞,活跃在农村各个角落,热闹非常。
第三站:澄迈
福山咖啡焙炒技艺
在海南澄迈福山镇,咖啡远不止是一杯饮品,已然升华为独特的文化符号。当地独有的福山咖啡焙炒技艺将传统智慧与现代工艺精妙相融,其凭借深厚底蕴及精湛技法,于2017年成功入选第五批海南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。
很多人认识澄迈,都从一杯咖啡开始。享有“中国咖啡第一镇”美誉的福山镇盛产的福山咖啡,被誉为“天涯珍宝”“琼州一绝”,既走进过人民大会堂成为国宴饮品,也进入了寻常百姓家成为大众消费饮品。
第四站:临高
人偶戏
临高人偶戏作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,它的最大特点是人偶同台、不设幕布,演员与木偶同扮一个角色。作为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古老剧种,百年来,临高人偶戏仍散发着别具一格的民间艺术魅力。
临高人素爱听戏,尤其是那人偶同台、民间一绝的临高人偶戏。当演员手擎木偶粉墨登场,以其声色操控手中木偶,木制的人偶在灯光下栩栩如生。它既可以是忠君爱国的将士,也可以是惩恶扬善的义士,这种艺术形式赋予了木偶新的“生命”。
第五站:儋州
儋州调声
在海南省儋州市,有一种独特的民歌演唱形式——儋州调声。它以本地方言为载体,歌词内容丰富多样,动作简单。2006年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。
儋州调声旋律优美动听,节奏明快活泼,注重即兴创作,独特的歌伴舞表演形式,更是极富观赏性和感染力,被誉为“南国艺苑奇葩”。
第六站:乐东
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
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已有3000多年历史,其代表性产品被称为“黎锦”,黎锦被誉为“中国纺织史的活化石”。该技艺2009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“首批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”,并于2024年转入《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》。
乐东黎族传统服饰的“纺染织绣”技艺,主要分布在千家镇、志仲镇、抱由镇、大安镇、万冲镇以及九所镇、利国镇、黄流镇、佛罗镇、尖峰镇等黎族聚居地,志仲镇的“麻纺织技艺”和千家镇的“海岛棉花纺织技艺”最具代表性。
第七站:三亚
崖州民歌
崖州民歌是海南省地方民歌的古老歌种之一,流行于三亚崖城以西,乐东沿海等古崖州属地一带,据可查资料证实,崖州民歌已在崖州一带传唱六百余年,成为海南“南歌北剧”中的“南歌”。于2006年5月20日列入中国“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”。
保平村是崖州民歌的主要发源地,距今已有一千一百多年的历史。村内的崖州民歌传习所里,保存和陈列着许多相关的手册文本和珍贵的图片资料。
海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琼岛文化长河中的璀璨明珠,凝聚着世代海南人民的集体智慧与生活美学,既是千年海韵椰风的文明密码,更承载着热带岛屿独特的精神基因。在新时代的浪潮中,这些流淌着文化血脉的非遗瑰宝,正以守正创新的姿态焕发新生,为中华文明基因库续写着独特的南海篇章。
友情链接